電子班牌方案還能與學校校園一卡通、教務系統(tǒng)、校園環(huán)控系統(tǒng)、智能穿戴設備進行無縫對接,提供通過IC卡、人臉識別、二維碼、指紋等多種方式實現對老師和學生的考勤功能,還可與學校環(huán)境監(jiān)測傳感器連接,實時顯示學校的各項環(huán)境監(jiān)測數據,并將這些數據匯總到后臺進行多維度的統(tǒng)計分析,使智慧班牌成為學校實現物聯網、大數據等***的入口,也為學校的日常管理提供關鍵數據支撐。電子班牌
是覆蓋服務全生命周期,涉及業(yè)務域、服務域和支撐過程域三個方面內容的完整治理體系。5)數據交換共享與主數據倉庫數據交換共享要實現各個應用系統(tǒng)之間有需求的數據交換共享,數據交換共享必須具備很好的可靠性、穩(wěn)定性、易用性、可擴展性和高效率,并以此為基礎,根據靈活多樣的抽取和清洗規(guī)則形成主數據倉庫,向上提供數據服務,為將來建設大數據倉庫和大數據綜合管理提供基礎。數據交換共享必須與各信息系統(tǒng)有機結合,提供多種靈活的接口規(guī)范實現數據自動提取、數據轉換、數據發(fā)送、數據校驗、數據審核等,同時支持數據同步、歷史數據遷移等,從而實現“統(tǒng)一標準,統(tǒng)一交換”的思想。主數據倉庫必須能同時支持結構化數據和非結構化數據,具有NewSQL的技術特征。
風和日麗,浙大附中的“手機融課堂”搬到了西湖曲院風荷公園,高一(3)班的學生在這里上《西湖園林建筑文化內涵賞析》課。這是一門綜合實踐類課程,分成不同主題。學生分成9組,5人一組,每組從老師手中領取一個智能手機,然后按《學習活動指南》找到相應建筑類型,掃一掃《指南》上的二維碼,再根據手機中呈現的學習內容自主尋找答案。學生們還通過QQ群進行討論和內容分享,下課前10分鐘,他們統(tǒng)一將手機交還給老師。顧名思義,“手機融課堂”就是將智能手機引入課堂,盡管對于是否要將網絡引入課堂一直存在爭議,但浙大附中還是大膽開辟了一間有WiFi的教室進行課堂探索。負責“手機融課堂”教學的施永忠老師說:“未來學??隙ú荒馨褜W生關在教室里學習。
構建包含智能學習、交互式學習的新型教育體系。而教育作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,其與科技的深度結合,已是勢在必行。在傳統(tǒng)學術標準中,實際上以“學生應該知道”為重,所以我們把注意力也放在傳播這些“應該知道”的知識上。當代學生誕生于互聯網文明初期,他們是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,是天生具有互聯網時代認知特點的新生代學生,如果依然用工業(yè)時代的教育方式,那造成的將是社會進步的停滯,錯失的也是人類文明升級的歷史機遇。教育變革是一場由上而下的長時間動態(tài)演變過程,學校在其中發(fā)揮著意見領袖一般的重要角色,是重要的決策者與有力的實施者,當然,也是直接的受益者。讓智能終端走入校園,構建人機交互的智慧課堂。北京振安科技推出的智慧課堂教學系統(tǒng)主要從“課前、課中、課后”三個階段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把控。